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Share - WeChat

  参考消息网9月24日报道据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8月27日报道,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教授、社会学家扎比娜·普法伊费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研究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工作。她同时也是巴伐利亚数字化转型研究所的理事会成员。在接受《南德意志报》记者的采访中,她解释了像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这样的应用程序的局限性,以及为何对硅谷描绘的未来图景持怀疑态度。

  《南德意志报》记者问:普法伊费尔女士,到2035年,由记者来采访您这样的专家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扎比娜·普法伊费尔答:我明白您的意思:许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担心自己很快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ChatGPT这样的应用程序显然能写出不错的文本。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放宽心。

  问:您得解释一下为什么。

  答: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被炒得火热,它们当然也拥有巨大潜力。但我们很快就会进入对其能力的信任开始动摇的阶段。

  问:您为什么这么认为?

  答:网络上的内容,即人工智能借以学习的海量文本,质量将会下降。以前这些内容几乎完全由人类撰写,里面当然也有废话,但没那么多。而现在越来越多存在缺陷的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被自动推送到互联网。

  近几个月发表的两项研究预测,互联网在未来几年就会实际“死亡”,意思是网上将充斥大量垃圾信息。真实的信息将越来越难找到。

  这也会影响人工智能模型输出结果的质量。您将越来越无法确定文本中的事实是否正确。此外,措辞也会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这也与算法有关,从长远看它会倾向于选择主流表达方式。我从自己使用的文本英译程序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以前的措辞明显更好,现在需要我修改的地方越来越多。

  问:但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不让人工智能模型学习所有文本,只让它们学习好的文本。

  答: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进展,比如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我认为这也是未来趋势: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优化的更专门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但这些应用程序会很昂贵,它们不会大规模取代人类,而更多的是支持人类的工作。

  问:是什么让您如此确定?

  答:我们所知的人工智能模型存在系统性局限,可惜在当前的大肆炒作中,这一点很少被提及。

  人工智能模型只能基于现有的文本来学习。因此,未来仍然需要人类来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权衡主题的重要性、研究难以获取的信息或对事实进行核查,就像记者和许多其他文字工作者所做的那样。即使到2035年,人类仍将比人工智能略胜一筹。

  问:您的说法听起来与美国的技术专家截然不同。人工智能先驱之一、现为谷歌工作的雷·库兹韦尔最近表示,整个行业(如银行业和保险业)将在极短时间内变得多余,大规模失业即将来临。

  答:对此类言论应抱以极大的怀疑。很少有人能像库兹韦尔那样精通人工智能,但别忘了他是为谁工作的。科技公司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其服务器基础设施的建设耗资巨大。所以他们必须抛出这些宏大、充满愿景的信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但库兹韦尔和其他科技先驱非常清楚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因此,我也对那种近乎宗教色彩的奇点理论不以为然。

  问:库兹韦尔用奇点来描述一种推测,即人工智能很快将变得非常优越,以至于能够统治人类。

  答:没错,请恕我直言:这是一派胡言。当前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并不拥有真正的智能,只是基于概率和统计。只是有时感觉不同,因为它们太善于沟通了。

  问: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天的劳动者无需为未来担忧?

  答:我并不是说一切都不会改变。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接管现在由人类完成的一些工作任务。但我要再次强调:它不会大规模地淘汰人类劳动,这一点不仅仅适用于学术性工作。

  问:对于那些预测人形机器人将很快接管工厂甚至护理工作的观点,您怎么看?

  答:我认为这很荒谬。工业机器人早已存在,但它们并未导致汽车生产等领域不再需要技术工人。单单是速度太慢这一点,人形机器人在工业中的经济意义就不大。在其他环境中,例如在亚马逊的仓库里,确实在大量尝试新型机器人技术。但这在未来数年内很难大规模普及。维护工作非常复杂且昂贵。我已经在我的部门见过这种情况了,我们实验室里有两个人形机器人。这根本划不来。

  同时,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也将被创造出来,因为经济和社会向气候中和的转型最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工匠。德国拥有非常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每年都在培养大量人才。例如,任何在金属和电气行业完成学徒培训或在职学习的人,都具备非常广泛的基础,可以转入其他行业,例如从事与风能相关的工作。政策制定者应增加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这样未来就不会显得那么糟糕了。(编译:焦宇)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从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盛会发展为国际组织,总部设于中国北京。我们将致力于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