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Share - WeChat

  参考消息网8月20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31日刊登一篇题为《让AI帮你思考的风险》的社论,内容编译如下:

  人工智能(AI)已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家庭中,大语言模型被用于规划假期、撰写贺卡祝福语,甚至诊断疾病;在工作中,它们能代写电子邮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各类学校和大学里,学生们正借助聊天机器人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周约有7亿活跃用户在使用OpenAI的ChatGPT。本周,美国微软公司和元宇宙平台公司发布了亮眼的财报,不仅推动其市值创下新高,还包含了两家公司对该技术进一步大手笔投资的承诺,这让AI的热度再掀高潮。谷歌也已在英国搜索平台上推出“AI模式”。

  AI的广泛应用蕴含着巨大潜力。它能加速处理日常事务,从而为人们腾出休闲时间,或让忙碌之人得以抽身投入更费心力的事务。这项技术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不仅能加快研发进程,更能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在脑科学图谱绘制和数学推理等领域,AI已取得显著突破。

  然而,即时、便捷的AI答案泛滥成灾,也暗藏隐患。尤为令人担忧的是“认知卸载”现象——当人们频繁将思考任务委托给智能技术时,其自身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能退化。典型的例证就是“谷歌效应”:研究证实,人们可能最终会依赖搜索引擎获取知识,而非自主记忆细节。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强大的AI聊天机器人会带来风险:我们大部分的写作、分析和创意工作若长期由机器代劳,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恐将弱化。

  尽管当前关于AI与人类认知关系的新兴研究尚不完善,但部分成果已印证上述担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6月的一项研究对54名参与者分组测试后发现: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撰写论文的人群,在“神经、语言和行为层面”的表现“始终逊色于”未使用该技术的对照组人群。数月追踪结果显示,这些用户逐渐养成惰性,常直接照搬AI生成的大段原文。今年1月发表的另一项学术研究走访了666名参与者,发现“频繁使用AI工具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要全面理解AI的影响,仍需更深入研究。但当前的警示信号已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毕竟,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等技术本应带来积极影响,其潜在危害往往是在长期使用后才逐渐显现。考虑到人类天生倾向于寻求简单答案(即所谓的“认知吝啬”倾向),我们有必要建立防护机制,优化AI的应用方式。

  当务之急是保护教育领域的批判性思维。随着快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日益提升,我们质疑和评估AI输出内容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教学工作应着力强化这些能力。其次,AI领域的专家建议,应鼓励用户将这项技术视为助手,而非无所不知的“机器人”,毕竟AI也会产生“幻觉”,传播错误信息或偏见。在AI被用于提供政治建议、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时,这种风险意识尤为重要。最后,在某些情况下,开发者可在设计上做出调整,例如让AI以提问或提供选项的方式引导用户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当AI作为协作者而非依赖对象时,其潜力才能最大释放。为避免过度依赖这项技术,成为有辨别力的聊天机器人使用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这似乎才是上策。(编译/邬眉)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从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盛会发展为国际组织,总部设于中国北京。我们将致力于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