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WeChat
参考消息网8月18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8月17日报道,日本企业和高校积极推进“无线供电”技术研发,旨在实现在不使用输电电缆的情况下,为行驶中的电动汽车充电。在电装公司研发的技术支持下,汽车成功实现连续行驶500公里。东京理科大学开发出用于向汽车供电的薄型线圈。在无线供电领域,以色列和欧美率先推进实证实验。
日本为了奋起直追,除推进技术开发外,还要努力建设向电动汽车供电的基础设施,并采取确保设备互操作性等措施。
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其普及有望推动实现脱碳社会。然而,电动汽车若行驶数百公里以上,则要搭载大量蓄电池,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长时间停车,通过电缆进行充电。如果能够向行驶中的电动汽车供电,则可以将蓄电池数量减少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并且无需为了充电而停车。
为了向行驶中的电动汽车供电,对磁场的变化加以利用,从埋设于地下的供电线圈传输电力,这种无线供电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技术实证实验方面,以色列和欧美走在前列。
以色列新兴企业伊莱克特瑞昂无线公司2023年成功让汽车连续行驶约2000公里,实现世界最长续航里程。同年,无线供电测试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公共道路上进行。在印第安纳州和佛罗里达州的高速公路等地,实证实验也在推进。
日本虽然起步较晚,如今正积极追赶欧美等企业。电装使用搭载其自主研发的受电线圈的电动汽车,连续行驶500公里,相当于东京至大阪的距离。电装总部位于爱知县刈谷市,试验场内的环形道路上埋设了供电线圈。
5月在奥地利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电装公布了相关成果:在受电方面组合使用两种线圈,并用树脂保护罩覆盖以防冲击等,可提供20千瓦的电力。
三菱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高桥香织表示:“电动汽车无需为充电而停车,即可持续行驶于城市和区县之间,这一技术展示了未来实现这一愿景的可能性。”
电装宣传部门指出:“今后将致力于提高线圈耐久性、供电系统安全性等各种技术的水平,以期将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受供电所用磁场的影响,路面金属可能存在过度升温的风险,因此也有必要采取在路面上设置测温传感器等对策。
为了推动无线供电技术普及,供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必不可少。德国和法国分别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配备供电线圈等的4000至4900公里的“电气化道路”。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和三菱综合研究所等机构于2024年成立“电动汽车无线供电协议会”,提出了在高速公路和主干道上建设供电基础设施的构想。
截至8月,该协议会已有包括电装、本田等汽车制造商、商社、政府部门等合计100家以上的企业和组织参加,并计划在2030年度前推进确立设备互操作性的工作。
巨额费用是阻碍因素。东京大学副教授本间裕大指出,以新东名—名神高速公路和东北汽车道为例,如果能在单程各50公里路段上铺设供电线圈,预计大部分乘用车仅靠无线供电即可到达目的地。即便如此,铺设总计200公里的供电线圈也要耗资约5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47.2日元)。
东京理科大学副教授居村岳广致力于开发相关技术,旨在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他开发了厚度约为1毫米的线圈,相当于传统线圈的十分之一。与卷绕铜线制造而来的传统产品不同,该线圈是用薄铜板制成的。无需将之埋入地下,可直接贴装于道路表面,如此一来,建设成本有望减半。
在东京都政府的支持下,居村团队计划在2025年底前与道路铺装巨头东亚道路工业公司、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衍生企业“能量波”公司合作,共同在东京湾填海造陆之地开始推进行驶试验。三方将梳理耐久性、受电效率等课题,目标在2030年左右将性能提升至实用水平。其目标是在高速公路等场所贴装线圈并逐步普及。
矢野经济研究所2024年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面向电动汽车的无线供电系统市场将到2030年以后才正式启动。预计2033年世界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日元。(编译/马晓云)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从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盛会发展为国际组织,总部设于中国北京。我们将致力于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