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WeChat
近日,浙江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中,电报业务窗口前排起长队,人们在0.14元/字的电报纸方格里反复推敲,将语句化作电波传递至远方……这样的场景源于一则消息:5月1日,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全面停止,届时中国仅有北京保留最后一方电报窗口。
值此浙江电报业务收官之际,世界互联网大会向浙江乌镇发送电报:“跨越过往,开创未来,致敬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举办地。”关于过往与未来,也确乎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关注与思考。
4月27日,中国电信杭州武林广场营业厅电报业务办理专区。
图源:新华社
回顾电报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用电码传递信息的电报机,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于1844年发出。
1923年,西部联盟电报公司的一台电报机。
图源:大西洋月刊
电报这一通信形式,是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电报的诞生,意味着信息传播速度第一次超越了由人类自身携带进行传播的速度。“世界再也不需要创造新的发明,人们只需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一名《纽约先驱报》记者在报道1844年电报的发展时这样说。
1947年,杭州电报员正在发报。
图源:中国之声
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还较低。以杭州为例,市内电话用户数只有三万七千多户,而电报凭借点对点的高效传输能力,成为各地互通信息的重要方式。当时,发往城市的普通电报一般6小时收到,加急电报最快4小时就可收到,乡镇农村预计在1到3天收到。
然而,电报业务在全球广泛开展的近200年间,通信技术突飞猛进,长途电话业务兴起,大哥大、BP机、移动电话相继登场,3G、4G网速奔腾起飞……人们的通信方式选择更加丰富。
2021年,“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在清华大学展出的部分科技藏品实物,从左至右为:英国电报公司生产的检流计、瑞士哈斯勒公司生产的电报接收机以及英国WJ乔治公司生产的镜式检流计。
图源:科技日报
2022年12月31日,德国邮政正式停办电报业务,标志着这项已延续了213年的古老电信业务在德国退出历史舞台。2024年,中国最后一台按键式电报机在杭州报废退役,如今仅存的电报业务都是通过类似传真的电子设备处理。
与网络相比,电报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昂贵的成本、信息传递的单一性、以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等。面对更加便捷、高效、多元化的通信方式,电报业务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电报窗口”提供的电报纸。
从电报看通信变迁
在历史上的各种通信手段中,电报革新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而其只是超越时间和空间连接的开始。
在电报出现后的几十年里,贝尔研制的电话,使得千里之外的即时声音通信成为可能;1896年,马可尼摆脱了电线的藩篱,利用空中无处不在的电磁波,揭开了无线通讯的大幕;1986年,第一代移动通讯系统(1G)在美国芝加哥诞生,采用模拟讯号传输,使人们摆脱固定电话的束缚,“大哥大”走进人们生活……通信技术不断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哥大”的1G到“快如闪电”的5G,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又在孕育着一个更恢弘的时代。
2020年7月3日,工程师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的华为实验室测试5G基站设备。
图源:新华社
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到来。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姿、飘扬的国旗、欢笑与泪水在一瞬间就从地球的一端传到另一端,甚至传至太空。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信成本低,通达全球,信息内容从文字、图片再到视频无所不包。时至今日,可以“上天入地”的6G已经出现,未来的通信世界将更加令人期待。
2024年乌镇峰会期间,由鹏城实验室联合北京邮电大学共同申报的关键技术组项目“ACE-6G:面向6G的语义通信技术平台”获得了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在现场发布该项目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鹏城实验室研究员许晓东介绍,面向6G的语义通信技术,有望突破经典通信系统的传输瓶颈,为6G移动通信的高频谱效率与高可靠传输提供新型解决思路,为推动6G国际标准、行业应用等提供有力支撑。
图源:unsplash
从电报到电话,从电话到云网融合、算网一体;从拨号上网,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从模拟通信到程控交换,从程控交换到IP通信、网络智能;从1G到5G,从5G-A到6G……伴随信息通信行业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社交媒体到在线购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和社交行为。此外,技术创新加速导致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信息通信网络的演进。
永不消逝的电波
对于很多00后“数字原住民”而言,家里也难觅电报的踪迹,电报是仅存在于电影、电视剧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但不可否认的是,电报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图源:央视新闻
由于电报按字计费,所以往往用词精简,一些日常的话语落于纸上时,情感便会显得更浓烈些。
《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最后发的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定格了其英雄形象;文人沈从文向才女张兆和提亲时,将电报发给其姐张允和,张允和回电仅一字“允”,既代表提亲结果,也是张允和的落款;还有一位网友的父亲在80年代写下的电报情书“太阳花一定要开放,我需要你”……那些承载过战火家书、商贾密电、游子归讯的电波终将沉寂,但其激荡的涟漪,早已融入民族记忆的深流。
电报业务的物理形态可能消失,但其所承载的技术精神、文化符号与社会价值,已深深融入通信发展基因。旧的通信方式会被新的方式替代,但永不消逝的,不只是历史中震颤的电波,还有依托于其上的、难以磨灭的情感与记忆,以及人们对更加美好、便捷生活的向往。
参考: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界面新闻、IT时报、通信瞭望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从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盛会发展为国际组织,总部设于中国北京。我们将致力于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