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WeChat
全球大模型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大模型落地的重要领域,金融业也在前瞻性谋划和深度参与大模型相关技术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科技整体竞争力处于世界前列。随着大模型竞争打响,金融业进展如何?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发布全球金融机构大模型领域专利创新排行榜。榜单显示,在全球金融机构大模型专利创新领域,中国申请量达1909件,占比超75%。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12家国内机构进入全球前20。其中,蚂蚁集团、平安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位列前三,它们的大模型领域专利申请量分别为474件、327件、290件;另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马上消费金融、微众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5家机构进入前10。
中国机构纷纷加大对大模型的研发和布局。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建成行业首个全栈自主的千亿级AI大模型技术体系;中国建设银行启动“方舟计划”,推进金融大模型建设工程;蚂蚁集团的百灵大模型已具备原生多模态能力,重点打造智能生活管家、金融管家、健康管家“三个管家”;马上消费金融发布全国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
同时,大模型正帮助金融机构在多个业务层面实现降本增效。中国工商银行2023年年报披露,其首个基于大模型的网点员工智能助手上线,能够提升网点效能,全年运营领域智能处理业务量3.2亿笔,比上年增长14%。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多项大模型相关标准制定工作。马上消费金融牵头编制的IEEE金融大语言模型技术要求标准获批立项;清华大学、中关村实验室、蚂蚁集团等机构联合撰写的《大模型安全实践(2024)》白皮书日前正式发布。
专利数量领先、应用场景多元、标准制定参与度提升……数字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相关机构也纷纷加大投入,通过大模型、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率和普惠性,助推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
“金融业已成为大模型乃至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和金融强国的战略高地,而金融大模型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高效促进金融行业营销、服务、产品、数据分析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赋能实体经济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从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盛会发展为国际组织,总部设于中国北京。我们将致力于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