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WeChat

  【编者按】12月17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文化与传播”论坛召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信息与传播部知识社会处主任英德拉吉特班纳吉出席并致辞,论坛由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局长章勋宏主持。

  该论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分议题对话中,互动百科创始人兼董事长潘海东、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联合组织(APTLD)总经理莱昂尼德托多洛夫、一点资讯副总裁兼总编辑吴晨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六位嘉宾围绕议题进行了对话与讨论。讨论由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

  下文系根据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莱昂尼德托多洛夫先生从技术角度阐释了互联网上多种语言沉浮、消长的过程,我从中国比较具像的例子印证一下他的观点。

  大概20年前,互联网进入中国,那个时候在全球大概至少90%以上的数据以及内容都是英文的,甚至可能更高。所以那个时候全世界有一个恐慌——可能英文要统治整个互联网进而要统治整个世界了。那个时候在中国的文化界也有另外一种类似的担心,大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当时有一句话叫“诗歌死了”。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诗歌的海洋,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诗人不再那么受重视。但是经过这20年,我们惊奇地发现诗歌并没有在中国死亡,那些喜欢读传统诗词,喜欢写传统诗词的人群,通过互联网组织到了一起,相互砥砺、切磋诗艺,诗歌圈子欣欣向荣。

  最近两年光明网参与和组织了两次“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征集大赛,一次大赛我们就征集到1.7万首合格的传统诗词,参与的短信量达到惊人的1.3亿次。以前我们认为一个很小众的、快要死掉的诗歌文化,结果到了今天依然有那么一批喜欢它的人,欣欣向荣,通过互联网找到了知己。在中国,当有了互联网,“小众文化”不再“小”,得以发扬光大。

  昨天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提到一句话——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我想,如果是从我们中国的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从中国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讲,正好是印证了习主席的倡议。我们知道中国现在网民数是6亿多,但是我们其实在全世界所有的网民里面也就是占到几分之一而已。可是大家会看到,全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有四家是中国的,由小见大,今天我们不再担心诗歌会不会死亡,也不再担心汉语会不会被英语吞没,包括传统诗词在内的诗歌,成为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深厚土壤。这说明在中国,我们通过优秀的历史文明成果来滋养我们的互联网,使得整个中国的网民数量蓬勃发展,从20年前的荒漠,到如今的6亿多网民,而且涌现出了这么庞大的互联网共同体市场。

  我想,这些用优秀文明成果滋养网络空间的经验,不仅仅是中国的,也应该把它推广到全世界去。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从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盛会发展为国际组织,总部设于中国北京。我们将致力于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