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适应性”教育成高校新课题

2024-07-25
来源:参考消息
分享

  参考消息网7月24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6月17日报道,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AI)会夺走人类的工作机会。现在的大学还能培养出不逊色于AI的人才吗?该报就此采访了美国私立名校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恩,倾听他对于未来大学教育的思考。奥恩校长一直力主培养无法被机器取代的人才。

  记者问:您认为A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奥恩答:AI让很多工作变得过时的同时也将催生一系列新工作,这也为人类关注到那些AI和机器无法完成的事物提供了好机会。

  机器设备擅长处理和数字、数据相关的工作。人类则更善于理解不同的语义和状况,比方说团队成员正在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知晓他们各自的强项和弱项。未来留给人类的将会是那些需要发挥领导力、创造性和灵活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的工作。

  问:现有的大学是否能够培养出满足这些条件的人才?

  答:大学肩负的使命首先是公民教育,其次才是创造新的知识、找到新发现。AI时代,我们需要让人才适应机器人、适应未来、适应AI。

  首先大学需要修改现有的课程设置,其中必须包含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技术素养,这意味着了解机器如何工作;第二,AI素养,也就是了解AI如何工作;第三,人类素养,也就是掌握创新性、创造性、企业家精神、对不同文化的敏感等适应能力。

  第二步是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这需要将课堂和现实世界的教学结合起来。参加长期实习,例如六个月的实习和工作。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独特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各种情况。

  问:东北大学有在教学中使用生成式AI吗?

  答:当然了。我们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使用AI。部分大学一开始是禁止生成式AI的,但现在想禁也不可能了。虽然有人担心论文会被剽窃,但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问:为什么您认为实习至关重要?

  答:推荐学生进行长期实习至关重要。比方说我们有学生去到了哥斯达黎加的一家非营利组织,与当地农场合作开发作物筛选系统。她运用自己掌握的金融知识创建了一个系统,用于选择最适合该地区、可持续且需求旺盛的作物。

  这就是所谓的“远迁移”概念,即将知识从某一个领域转移到完全不同的领域,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并纳入实践环节。

  问:这种合作办学的情况在知名大学中属于普遍现象吗?

  答:高等教育机构多种多样,有些规模很小,有些规模很大,还有私立、公立之分。但是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学生多接受四年制教育,主要在教室内完成授课。

  大学不该是封闭的象牙塔。有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体验式教学,将在教室中学习与在社会中学习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掌握无法被机器模仿的能力。

  大学要回应终身学习的需求。工作后人们都变得忙忙碌碌,没时间回到校园上课,那么大学就要主动走到他们身边,提供学习的机会。大学也需要搞清楚已经就业的人和企业的需求。

  美国的大学生数量比新冠疫情之前减少了约110万,生员数量满额的大学占比不过36%。在老龄化进程加快、年轻人越来越少的同时,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需求也在增长。

  掌握适应机器人、适应未来的能力已经成为需要终身努力的事情,因为机器和AI也在不断进化。

  问:一些企业和商业组织也推出了终身学习的项目。大学如何能在竞争中胜出?

  答:大学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的使命是为社会作出贡献并寻求影响这个社会。因为影响全社会这件事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好处,所以成功与否必须以长期视角进行评判。

  谷歌公司曾经要求我们为他们培训计算机科学家,我们成功创建了一个项目,通过长期实习来教授在职成年人。对于一家商业公司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在无法看清结果的情况下就拿出真金白银,这可能面临风险。

  政府也可以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新加坡就为该国公民设立了终身学习账户。英国政府也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需要拿出总工资额度的0.5%用来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大学、雇主、政府应当通力合作,确保公民在AI时代依然有所作为。

  今天人类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可以说这恰恰是“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大学没有必要对未来过于担心,但必须积极投身到终身学习中来。(编译/刘林)